2024年10月24-27日,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在肝癌辅助治疗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敏山教授带来了全新的治疗策略,本刊特邀请陈敏山教授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陈教授指出,传统的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已逐渐显得落后,其效果在处理巨大肝癌和微小病灶残留方面并不理想。相反,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治疗作为一种创新介入疗法,经过长达10年的临床研究验证,已明确确立了其在晚期肝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HAIC不仅能够迅速缩小肿瘤体积,实现肿瘤的可转化切除,对于巨大肝癌和伴有癌栓的患者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同时,陈教授也提醒,肝癌术后辅助治疗需谨慎,过度关注复发而忽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是不可取的。在肝癌治疗中,我们应始终将患者的长期生存和优质生活作为追求的目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4年10月24-27日,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在肝癌辅助治疗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敏山教授带来了全新的治疗策略,本刊特邀请陈敏山教授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陈教授指出,传统的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已逐渐显得落后,其效果在处理巨大肝癌和微小病灶残留方面并不理想。相反,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治疗作为一种创新介入疗法,经过长达10年的临床研究验证,已明确确立了其在晚期肝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HAIC不仅能够迅速缩小肿瘤体积,实现肿瘤的可转化切除,对于巨大肝癌和伴有癌栓的患者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同时,陈教授也提醒,肝癌术后辅助治疗需谨慎,过度关注复发而忽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是不可取的。在肝癌治疗中,我们应始终将患者的长期生存和优质生活作为追求的目标。
肝癌术后辅助治疗新策略:HAIC替代TACE
陈敏山教授:术后TACE在肝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自1994年我们发布以来,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历程。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深感这一方法已逐渐显得落后。事实上,我们科室目前已不再将其作为常规临床应用。关于术后TACE的使用,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明确:首先,不推荐常规地进行术后介入治疗;其次,若需治疗,应优先考虑采用HAIC治疗以替代TACE。
当初我们在1994年采用术后TACE,主要是针对高危复发和残留病灶的情况。然而,随着如今磁共振等先进技术的出现,我们能够发现更多微小病灶,这使得TACE的应用变得不再必要。更重要的是,我们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TACE在处理微小病灶或微小血管癌栓残留方面效果不佳。
相较之下,HAIC治疗在清除微血管癌栓和微小病灶方面可能更具优势。因此,我认为对于术后辅助治疗,尤其是针对高危复发的病例,采用HAIC治疗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当然,如果情况允许,也可以考虑暂不治疗,而是密切监测,待复发后再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这是我对当前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策略的看法。
HAIC疗法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与应用误区
陈敏山教授:HAIC治疗是近10年来由我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发的一项创新介入疗法。经过长达10年的多项高级别临床研究验证,以及我们中心数千例(每年约3000至5000例)介入治疗患者的广泛应用,已明确确立了HAIC在晚期肝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中心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临床实践中,HAIC治疗已占据我们介入治疗的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它究竟在哪些病例中展现出显著效果呢?首先,HAIC非常适用于转化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它能够迅速且显著地缩小肿瘤体积,使原本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变得可以手术,从而实现肿瘤的可转化切除。其次,对于巨大肝癌(如肿瘤直径≥10 cm或7 cm),HAIC治疗同样表现出良好的疗效。相比之下,传统治疗对巨大肝癌的效果可能有限,而HAIC则能发挥更为显著的治疗作用。再者,对于伴有癌栓的患者,HAIC治疗同样有效。这一结论不仅基于我们中心的临床数据,也得到了其他中心的验证和全国众多临床医生的认可。
然而,当前国内在肝癌介入治疗方面仍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许多医生倾向于先进行栓塞治疗,再进行灌注化疗。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我们通常推荐先进行2~4次的HAIC治疗。如果效果不佳,再考虑结合栓塞治疗。但如果先栓塞肝动脉,后续的灌注化疗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大大降低治疗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先栓塞后化疗的组合是错误的。我们中心所采用的栓塞与灌注联合疗法,强调的是弱栓塞,即使用小量碘油进行栓塞,而非使用微球或明胶海绵进行强栓塞。这一点必须明确区分。目前,国内流行的许多方法仍为先栓塞再化疗,这种做法亟需纠正。
术后常规靶点药物治疗需审慎——IMbrave050临床研究启示
陈敏山教授:IMbrave050作为一项高水准、循证医学级别的临床研究,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我由衷感谢罗氏公司为此付出的努力。然而,遗憾的是,该研究最终得出了阴性的结果。
早在2023年7月,我便对术后常规应用靶点药物治疗提出了质疑。当时,我便预感到IMbrave050的临床结果可能并不乐观。即使该研究在中期获得了阳性结果,我也认为这不足以支持我们将术后常规靶点药物治疗作为标准疗法。
IMbrave050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坚定了我的观点。既然T+A这一国际公认的最佳靶免药物治疗方案都未能获得阳性结果,那么未来再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我相信,任何企业都不会再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如此巨大的研究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术后常规靶点药物治疗的策略。或许,我们应该将靶免药物作为肝癌多学科治疗的最后一个防线和手段,而不是盲目地将其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因为关口前移并不一定能让患者真正受益。
审慎术后辅助治疗:聚焦生存与生活质量
陈敏山教授:在此关键时间节点,我再次强调,要警惕将术后辅助治疗发展为在没有明确肿瘤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具有一定盲目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过度治疗。对于术后辅助治疗,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审慎态度。因为任何形式的辅助治疗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负担。同时,当前临床上过度关注术后复发,甚至有时夸大了其危害,这是不恰当的。
在治疗肝癌患者时,我们应始终将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作为永恒的追求目标。虽然术后复发确实是一个不良因素,但我们不能将其作用夸大化。复发问题固然需要科学研究和临床解决,但它并非是临床医学的最终追求目标。
在此需要重申,我们追求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和优质生活,而非单纯地追求低复发率。这应成为我们制定治疗方案时的核心理念。
陈敏山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
中山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中山医校友会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肝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首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委
2013~2018年中国名医百强榜
2014年首届“中山大学名医”
2017年首届“广东好医生”奖
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