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军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于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治及治疗。《肿瘤瞭望》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与基因诊断进展对马军教授进行了专访。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一下EHA大会参会情况。
马教授:很荣幸第一次在国外接受《肿瘤暸望》的采访,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医学新闻报道方面已经与国际接轨,让人感到欣慰。EHA是全世界血液学领域的三大协会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在刚刚参加的欧洲血液协会举办的主午餐会上,获知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中国、拉丁美洲及南非等国家的专家,参会人数达12000余人,来自89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亚洲国家占1/4以上,但目前还是以欧美国家占主流。据统计,本届EHA年会来自中国的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及壁报共30多篇,日本170多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以亚太国家做为主流。
《肿瘤瞭望》:依鲁替尼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应用,及其在中国上市的前景?
马教授:依鲁替尼(Ibrutinib)即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在CLL的治疗进展非常快,已在New Engl J Med、Blood、Cell、Nature等杂志连续发表了12篇相关文章,在美国及欧洲血液协会年会总计有100多篇文章报道。目前,欧盟国家已经批准依鲁替尼在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它通过新的治疗靶点抑制CLL的干/祖细胞、及改善其微环境,单药完全缓解及有效率可达80%以上。因此,我认为CLL治疗的突破可能在非化疗方面,即免疫治疗、生物治疗或联合治疗,它们将起到关键作用。
EHA会议上,有专家报道两种靶向药物在CLL的联合应用,其有效率可达到100%,而且单药CR率可达到30%,这可能是将来的方向。但在这项研究的21名患者中,有7人出现耐药,提示预后不好的CLL是否需要联合用药需进一步研究。
在中国,靶向药物的应用相对滞后,能否进口上市还需要等待。因此,我建议SFDA应与国际同步临床试验,对于发病率逐渐升高、但又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疾病的用药推荐与国际接轨。
《肿瘤瞭望》:基因分型对指导CLL的治疗及预防有何意义?
马教授: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CLL已进入了诊断和治疗的新世纪。目前,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明确了CLL的发病机制,利用DNA芯片、小蛋白质及多肽技术可测定预后的不良因素。通过基因分型,例如P53蛋白检测、分子遗传学SNP、以及治疗后的残留检测(MDR)等,将CLL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从而指导临床的治疗策略。
《肿瘤瞭望》:CLL异基因移植后发生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概率及治疗原则?
马教授: CLL为B细胞免疫性恶性疾病,与微环境、蛋白质、多肽、干细胞、表型相关。要实现治愈CLL,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唯一途径,然而CLL患者本身已存在免疫缺陷,因此移植后的并发症很多,如GVHD、术后复发、免疫反应等。因此,目前在欧美国家,年轻的、有供者、进展快的高危患者可以尝试,移植后出现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较高,可以用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血管抑制剂、GA101等免疫治疗。目前最新治疗CLL的方案,即CAT代替基因疗法的免疫治疗,即摧毁自体免疫系统,可能爆发性炎症因子综合症,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一但患者度过危险期,其治愈率较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方案将可能取代造血干细胞移植。
编辑:李耀功
(来源于;《肿瘤瞭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