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三届中日韩胃癌天津高峰论坛暨胃癌标准化手术全国巡讲2016年天津站”于2016年5月21~22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召开。在大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徐惠绵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胃癌D2手术基础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思考》,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到徐惠绵教授分享了本次大会报告的精华。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中国胃癌早诊率偏低
在大会上徐惠绵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胃癌D2手术基础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思考。徐惠绵教授称中国胃癌发病总数占全球47%以上,中国胃癌的特点是早期和晚期发病率相差悬殊,其中早期胃癌发生率低于10%,进展期胃癌发生率则高于90%,而局晚期胃癌发生率则达到了60%-70%。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未得到提高,长期在25%-30%之间浮动。
胃癌分期和生物学分型对个体化治疗意义重大
晚期胃癌患者无法从生物学意义上达到根治水平,较易发生转移和复发,严重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针对晚期胃癌患者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即在术后辅助个体化治疗。术后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辅助治疗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胃癌分期是采取个体化治疗的关键依据。然而目前胃癌分期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多分歧,在临床上实用性和优化性较差,再者术后病理TNM分期的准确性也较差,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得到纠正,从而对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依据。第二,胃癌生物学类型对指导预后有重大意义,相同胃癌分期但生物学分型不同的患者预后存在差异。胃癌生物学分型有很多,大体有Bormann分型、WHO分型、Lauren分型等。三种类型既有相似性也有异质性。如何根据生物分型的异质性采取个体化治疗是目前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胃癌分子分型还未成熟
虽然去年发表在Nature的美国基因组报告中,胃癌分子分型首次问世,但目前在临床上分子分型还未能达到能够指导选取个体化治疗合适人群、指导治疗、见证预后的水平,未得到广泛应用,需要通过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样本、大数据验证以提高分子分型的准确性。现阶段或很长时间内仍会重点采取病理肿瘤学分型、胃癌生物学行为分型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之,胃癌综合治疗方案有很多,在大会上,徐惠绵教授重点强调要根据胃癌的分期和生物学分型,在标准D2根治手术基础上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