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深入探讨淋巴肿瘤临床病理诊断、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进展,进一步提高我国淋巴肿瘤的整体诊疗水平,“2021年金陵淋巴肿瘤论坛”于2021年5月14日至16日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特邀活跃在国内外淋巴肿瘤领域的著名专家,通过大会授课、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就国际淋巴肿瘤临床和基础领域最新成果和进展进行交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周剑峰教授表示,EBV与多种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存在密切联系,这部分EBV相关肿瘤患者的群体数量不容忽视。对于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的治疗,目前仍缺乏一定的标准,PD-1单抗以及细胞疗法等为CAEBV的治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EBV是潜在的致瘤病毒,临床上常见的EBV相关肿瘤有哪些?其引起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周剑峰教授:EB病毒(EBV)的发现距今仅有近60年的时间,但其不仅是世界卫生组织首个认定的致瘤病毒,且与七大类实体瘤(如鼻咽癌、胃肠道肿瘤、横纹肌肉瘤等)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联系。对于血液科医生而言,较为棘手,且能对患者造成致命威胁的4大类常见疾病与EBV有关。第一大类为EBV阳性淋巴瘤,如EBV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以及霍奇金淋巴瘤等;第二大类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这类患者由于机体对EBV存在先天特异性免疫缺陷,故导致EB病毒反复或者持续数月以上的活动性感染;第三大类是EBV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最后一类为EBV相关的嗜血细胞综合症。EB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其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V活化、劫持淋巴细胞等形成不可控制的炎症反应或逐渐形成肿瘤,这是其引起淋巴瘤的主要机制。
《肿瘤瞭望》:针对CAEBV,在选择检测方法以及解读检测结果等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周剑峰教授:CAEBV的诊断有其规范标准,而在临床诊断实践中有三大要素需严格掌握。首先,慢性活动性EBV感染中的所谓“反复活动”,体现在血浆中,而不是在全血中。其次,对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红斑狼疮或接受移植后的患者,出现相应症状不能简单地将其诊断为CAEBV。最后,CAEBV患者中约有95%表现为T细胞和NK细胞的感染,而我知道B细胞是EBV先天宿主,因此当T细胞和NK细胞出现反常的EBV感染时表明患者抗EBV特异性免疫可能存在重要缺陷,有可能患有CAEBV。以上这三大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是否为CAEBV,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淋巴瘤具体亚型的鉴别诊断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精准分层。既往针对CAEBV的诊断非常困难,而随着我们对CAEBV各方面认知不断增加,目前可以很容易和明确地诊断此类疾病。
《肿瘤瞭望》:国内外指南对于CAEBV的治疗有何推荐?CAEBV领域有哪些新药与研究值得期待、关注?
周剑峰教授:值得关注的是,CAEBV以及EBV相关疾病具有相当数量的潜在人群。全球约有1.5%的肿瘤为EBV相关肿瘤,而每年约有20多万新增EBV相关肿瘤病例,因此EBV相关肿瘤累积患者或将达到不可忽视的数量。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尚缺乏可系统性指导诊治这类疾病的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因此其相关诊疗指南的制定显得迫在眉睫。当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中国EBV相关疾病工作组,目的是结合全国力量,综合EBV相关疾病最新研究数据,逐渐形成专家共识及临床诊疗指南,从而让这一类疾病的诊治标准化、全面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并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CAEBV仍缺乏标准的治疗药物,国内外治疗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如此,CAEBV的新药进展也相对较为缓慢。此前日本专家提出硼替佐米或可用于CAEBV的治疗,但临床实践并没有证实其疗效。值得关注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霆教授目前正在开展PD-1单抗应用于CAEBV的临床研究,目前观察到可观的疗效趋势,但研究结果仍需更多的病例数以及更长的随访时间加以验证,不仅如此,哪部分CAEBV患者属于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也是未来需解答的难题。此外,近年来细胞免疫治疗为CAEBV的治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包括我们课题组在这一方面也已经逐渐获得一些成果,我们也期待能够在未来几年为CAEBV的治疗带来新突破。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主任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医院肿瘤生物医学中心副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实验诊断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基因治疗协会委员,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委员。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等学术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评委。
主要专业方向:白血病,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在国际期刊如Blood,Nature Genetics, J Exp Med,JNCI 等共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影响因子> 200分,近5年论文的SCI 总引用一千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