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对话>正文

三月她相逢丨陈晓军、李贵玲教授:在妇瘤波澜壮阔的发展中书写女医生对生命的答案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2 19:03:12  浏览量:74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三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晓军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贵玲教授在肿瘤瞭望相逢,回首数十年职业生涯对“妇瘤医生”的诠释,追味从踏入妇瘤领域的初心萌动到今日的坚持奋进。

三月春光在白袍上跃动
在医学理性的坐标系中
女医生是诗意的变量
 
在中国妇科肿瘤的波澜壮阔的发展中,一代代医生勇往直前,撑起半边天的女医者们,用严谨与温情,写下对生命的答案。
 
三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晓军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贵玲教授在肿瘤瞭望相逢,回首数十年职业生涯对“妇瘤医生”的诠释,追味从踏入妇瘤领域的初心萌动到今日的坚持奋进。
 
那是一次次面对患者追求美好生命的抉择,也是敢于破局奋力一击的勇气。她们见证了中国妇瘤学科发展从筚路蓝缕到今日走上世界前沿,直言“做中国的患者是幸福的”;她们领衔并参与了诸多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从免疫治疗到抗体偶联药物(ADC)不断为延长患者生存带来突破。在技术飞跃的同时,她们串联起学科发展的脉络,折射出医者对生命的敬畏,映照着携手患者的温暖。“治病先治人”是她们秉持的理念,患者的一声“谢谢你”是她们最珍贵的荣耀和成就感。
 
篇章一

萌芽
与妇瘤相遇
 
医路初心:从偶然到使命
 
陈晓军教授的从医之路始于一次“没有预设的选择”。高中直升上海医科大学让她踏入了医学的大门,研究生阶段因“妇产科既能开刀又不排斥女性”的朴素认知而师从丰有吉教授,自此与妇瘤结缘。虽然每天的临床、科研工作都要做到深夜,她坦言救治患者的成就感让她无怨无悔:“每当病人笑着说出‘陈医生,谢谢你救了我一条命’,这是非常大的荣耀和成就感。”这也是坚守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面对职业的苦与累,她始终坚定:“如果再选一次,我依然会做妇瘤医生。”谈及年轻医生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陈晓军的建议务实而清醒:“永远不要试图成为六边形战士。合理规划时间、获得家庭支持、明确核心价值,才能在高压中保持可持续状态。”她特别指出,“治愈患者的成就感,会自然消解部分疲惫。”。
 
李贵玲教授的选择则来源于“一根银针”种下的理想。幼年的她跟着祖父长大,目睹着身为中医的祖父凭借一根银针让无数患者得到治愈,便早早立下从医志向,在高考中将所有的志愿都选择了医学。毕业后成为罕见的外科女医生令她倍感自豪,然而早年妇科对男医生的性别偏见让她仗义执言,转而投身妇产科事业,这一步迈入,便是九年。后来在读研期间,一名未满18岁的卵巢癌小患者的离世,让她久久不能平静,“她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我到现在还记得,可是这个孩子没来得及过18岁生日,就走了。”自此,她便转向了妇瘤领域,并为之燃烧至今。
 
临床烙印:那些刻入生命的病例
 
令李贵玲教授触动最深且反复思考的是一次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的救治历程。彼时患者已有五个月的身孕,“指南的数字是冰冷的,面对每个人的选择,怎样做才是最合适的?”在保命与保胎的伦理困境中,李贵玲教授团队反复查阅资料,与患者和家属在治疗决策上沟通了十天,最终实现母婴平安。在对肿瘤患者的器官保护、生育力保护的思考中,她强调“所谓看病,其实是看病人,这便是医学的温度所在。”
 
在陈晓军教授的记忆库里,一位山东退休患者的救治经历占据特殊位置。那本是位正在享受退休生活的患者,无奈出现了满腹转移瘤合并肠梗阻,被多家医院拒收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抓住了感染控制的48小时窗口期实施化疗,但患者一度体温飙升到40度令他们再次紧张起来。“在非常非常困难的局面下,家属那句‘陈医生,我们交给你了’给了我们放手一搏的勇气。”在四次化疗和多学科支持后,患者重获生机,她感慨道:“医学的突破需要团队协作,更重要的是患者的信任和理解让我们有胆量、有底气用非常规手段去拼搏。”
 
篇章二

绽放
女性的力量

学科建设:规范与创新并行
 
作为深度参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妇科肿瘤诊疗指南》制定的专家,李贵玲教授始终坚持综合考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需求,使指南“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具有可操作性”,并要做到及时更新以反映新的医学进展,纳入高级别的多中心循证医学证据,汇集不同人群信息,广泛惠及妇瘤患者。李贵玲教授特别强调中国数据的权重,并提出建立多中心研究网络,促进资源与信息共享,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增强研究的普适性,“在全球妇瘤学界提升中国研究的影响力”。李贵玲教授表示“人才培养是提升诊疗水平的基础”,支持年轻医生参与临床研究和指南制定,可以促进新一代医疗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成长。
 
相较于国际子宫内膜癌的诊疗现状,陈晓军教授用“幸福”形容中国子宫内膜癌患者:“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以前我们羡慕欧美患者有那么多好药、好的检查可用,现在完全反过来了。”在2024年亚洲妇科肿瘤学会双年会上,她深刻感受到中国诊疗体系的进步,“我们的患者能及时接受完善的影像、分子分型等全套评估,并且患者能够负担得起;反观欧美,仅仅是检查就要提前数月预约,动不动就要排队2-3个月之久,甚至仅仅做了一个超声就不得不去手术了”。“中国目前在子宫内膜癌的基本诊疗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但她也指出了当前的不足,中国仍然欠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足够的原创性药物,很多用药决策都是依赖于欧美的临床研究,“这是需要我们奋发图强,一定要赶上的!”
 
临床研究:探索与突破共生
 
陈晓军教授将2017年视为妇科肿瘤治疗的转折点:“帕博利珠单抗开启免疫治疗新时代,结合分子分型进一步实现精准打击,让妇瘤的疗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她详解临床实践,指出针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患者,免疫治疗已展现出显著临床获益。然而,对于缺乏上述分子标志物的免疫冷肿瘤患者,传统免疫治疗应答率不足10%,这一困境亟待突破。近年研究显示,靶向Trop-2/HER2等抗原的抗体偶联药物(ADC)通过“精准递送+旁观者效应”的双重机制,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崭露头角。
 
ADC作为“魔法子弹”,可以精准靶向肿瘤细胞投放细胞毒载荷,发挥强效、安全的抗肿瘤作用。靶向Trop-2 ADC戈沙妥珠单抗(SG)的临床研究给两位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晓军教授记忆犹新的是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报道的II期篮子试验TROPiCS-03研究。该研究显示,对于接受过含铂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晚期复发性妇瘤患者,SG单药展现了27%(11/41)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5个月,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在该研究的背景下,“我们也正在开展一项SG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ASCENT-GYN-01研究)”,陈晓军教授对此类药物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作为EVER-132-003研究的中国主要参与者,李贵玲教授分享了该研究的数据与个人的用药体会。在2024年美国妇科肿瘤学年会(SGO)上,EVER-132-003篮子研究宫颈癌队列的中期分析数据以大会口头报道的形式公布。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SG单药ORR为50%,疾病控制率(DCR)为9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9.2个月,mPFS为8.1个月;在免疫经治患者中,可观察到与总体人群一致的临床获益(ORR 50%,DOR 9.2个月),观察到的初步安全性特征与SG的已知安全性特征一致,因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率低,未发生治疗相关的死亡。
 
在参与EVER-132-003研究过程中,李贵玲教授有一例肿块2.5cmX0.8cm的宫颈癌患者,D1使用SG后,D8肿块迅速消退,形成轻微的苔藓样增厚。“当时让我感到好新奇啊!”李贵玲教授充满感慨,“这个患者大大提高了我们对SG的信心,我们中心也成为了该研究入组最多的中心。”该研究中国入组了40例患者,仅李贵玲教授中心就入组了13例,排名第一。“EVER-132-003研究中期分析结果非常令人鼓舞,目前该研究还在继续,我们期待它的数据更新。”
 
篇章三

硕果
生命的答卷
 
患者管理:治愈身体与重建希望
 
“治疗是来自于医生和患者相互的一个过程,医者不疑,疑者不医。”李贵玲教授深深认识到肿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指出相信医生,积极面对疾病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李贵玲教授将患者教育视为治疗的核心环节,因为罹患肿瘤并不等于死亡,一味地恐惧反而会抑制免疫功能,加速疾病进展,而科学的认知能激活抗病信心。她常对患者说:“只要我们积极面对肿瘤,积极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就有机会战胜肿瘤,或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全病程管理:超越疾病的关怀
 
“妇瘤应该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一定比二级预防、三级预防要好。”陈晓军教授将子宫内膜癌防治视为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异常子宫出血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一定要抓住这个标志性的检查窗口进行筛查。她直言:“作为医生,我不愿看到那么多晚期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我们更希望患者在月经失调阶段就被发现,并能早期干预阻断癌变进程。”因此,构建患者健康意识,提高患者健康素养是最重要的。“医生首先要看见‘人’,其次才是‘病’。”陈晓军教授反复强调,“对患者予以人文关怀、生活关怀、精神关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尾声

想对患者说……
 
陈晓军教授:子宫内膜癌五年生存率可达80%~90%,早期患者预后更佳。所以,请放心,这个疾病没啥,做的手术范围很小,对生活影响也很小,别把自己当成病人。首先,你要调整心态,正面疾病,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第二,你要相信医生,我们会给你最好的诊疗。第三,手术后绝大部分都能治愈,真的不要给自己很多的焦虑,而焦虑反而会引起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致使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所以放松心态,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正常生活,正常工作
 
李贵玲教授:近年来,妇瘤的学科发展非常迅速,比如计算机技术加持的自适应放疗可以让肿瘤无所遁形,既高效又安全;生物医药的发展也让肿瘤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极大发展,甚至可以做到去化疗。如今我们与肿瘤抗争的过程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痛苦,只要我们保持信心,科学的合理地治疗,那么我们就有信心战胜癌症。"
 
陈晓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女性生殖道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第二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会长
《Journal of Gynecologic Oncology》主要编委
 
李贵玲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肿瘤妇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
湖北省抗癌协会妇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抗癌协会放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妇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