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及肿瘤分子诊断的发展,推动了肺癌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新时代,而肿瘤本身的分子进化导致了肿瘤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使精准医疗的真正落地面临了极大挑战。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jpg)
编者按:近年来,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及肿瘤分子诊断的发展,推动了肺癌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新时代,而肿瘤本身的分子进化导致了肿瘤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使精准医疗的真正落地面临了极大挑战。12月9日~11日,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主办的第九届金陵肺癌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洁教授系统地介绍了肺癌分子检测新技术的进展和临床应用。
肿瘤瞭望:肺癌分子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可能会成为将来解决精准医疗关键问题的重要工具,请您简要概述目前肿瘤和肺癌分子检测的新技术的进展有哪些?
王洁教授:当今时代临床医生面临巨大的挑战,不仅要了解方案的运用及研究,还需要了解临床表象后的肿瘤遗传学特性。在此背景下,关于肿瘤时间和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传统的观念认为只需要做一次活检和分析就可以指导整个治疗过程,现在随着对肿瘤空间和时间异质性认识的提高,发现肿瘤不同发生部位,如肿瘤原发灶、转移灶,甚至同一原发灶之间的分子遗传学特征都会存在差异性。该发现提示临床上应该进行动态多基因定量检测。目前,定量检测技术如ddPCR是比较好的单基因检测技术,未来多基因检测技术NGS甚至在单细胞或单分子分析方面也有很大研究空间。定量检测并不意味着排除定性检测,未来如何将ARMS等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结合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不同的治疗阶段,肺癌的检测方法不同,若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能够合理应用,未来肺癌的精准诊断领域会更加精彩纷呈。
肿瘤瞭望:目前与肺癌的诊断预后和预测紧密相关的主要分子标志物主要有哪些?
王洁教授:无论是NCCN指南还是ESMO指南或最近在ASCO发布的肺癌指南,均针对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或者包含腺癌成分的非小细胞肺癌推荐了几个重要的基因,包括EGFR敏感或耐药的突变、C–MET突变、ROS1和ALK融合等。相信未来几年通过更多靶向基因及药物的研究,需要对包括C–MET、HER–2等靶点进行多基因平行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在鳞癌或小细胞肺癌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相信在几年以后,鳞癌或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也会日趋成熟。伴随着靶向治疗的成熟,更多有效的靶基因预测分子可以供给临床进行检测。
肿瘤瞭望: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为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奠定了基础,实现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转化,可能会为将来肺癌靶基因的确定以及靶向药物研发提供比较有利的保障,目前我们国家在肺癌全基因组测序方面的应用现状是如何?
王洁教授:国外专家在会上曾提及NGS,其在中国乃至全球作为临床常规应用技术还需要经历更多的历程,条件限制等问题还有待解决,肺癌全基因组测序在临床当中如何优化和标准化已经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目前,很多检测公司都认为各自存在优点,如何将这些优点转换为临床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NGS标本的收集、储存、分离、建库等问题均需要进一步探讨,需要各个检测公司联合临床医生共同克服和探索。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NGS才能在临床当中常规应用。临床需要高通量多基因平行检测技术,但目前将NGS作为临床常规检测还为时过早,但可以对耐药患者进行探索性研究。
肿瘤瞭望:液体活检在肺癌方面的准确度和应用前景如何?
王洁教授:目前液体活检技术更多地应用于晚期肺癌患者,尤其是EGFR突变或其他耐药性突变的患者。临床大部分患者因伦理或肿瘤本身等原因不适用于二次活检,此时液体活检由于其便利性则显得更有优势,而且血液中的游离DNA来自于各个部位的肿瘤,更能反映遗传学的全貌。目前液体活检比较成熟的是游离EGFR的检测,今年中国肺癌指南中提到,在无法获取组织标本时,通过成熟技术检测游离EGFR突变可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目前液体活检技术用于肺癌早期诊断的相关报道还比较少,上海肺科医院的一项小样本研究检测I或IA期肺癌患者血浆游离EGFR突变后发现,阳性患者术后100%都表现为腺癌。因此,对于液体活检EGFR突变阳性患者支持小结节的诊断,而阴性患者需结合影像、临床特征等进行综合诊断。因此我认为液体活检在肺癌早期诊断中还需探索,而在晚期患者敏感或耐药基因的监测上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