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10月15~18日在日本横滨召开。在今天上午学术日程中,WCLC会议设置了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以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CAALC)共同举办的联合论坛。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第18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10月15~18日在日本横滨召开。在今天上午学术日程中,WCLC会议设置了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以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CAALC)共同举办的联合论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IASLC首席执行官Fred R. Hirsch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莫树锦(Tony Mok)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担任共同主席。
今年的 IASLC/CSCO/CAALC专场的主题为“肺癌免疫治疗:东西方正在开展的研究”。围绕这个主题邀请了国际和国内的学者作报告。耶鲁大学医学院Roy S. Herbst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肺癌免疫治疗学(The Science of Immunotherapy)”。
Roy S. Herbst教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徐建青教授展示了基于PD-1+CD8+T细胞和iNKT细胞的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介绍了临床治疗有效的病例资料,引起与会专家的热切关注。
徐建青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报告了ctDNA检测肿瘤突变负荷(TMB)在中国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引发现场参会医生的踊跃提问。
胡洁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介绍了中国正在开展的检查点抑制剂和其他免疫疗法的试验。
周清教授
之后,专场对多项研究进行了报告和讨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松涛教授的报告内容为“II-IIIA期(N1~N2)伴EGFR敏感突变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模式——来自ADJUVANT(CTONG1104)研究的数据分析”。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介绍了“中国北方地区 IIIB/IV 期 NSCLC 患者 EGFR 检测现状的多中心、非干预性真实世界研究”;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报告了呋喹替尼联合吉非替尼在具有EGFR基因突变的I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的结果。
徐松涛教授
陆舜教授
《肿瘤瞭望》在现场有幸采访了专场主席白春学教授、徐松涛教授以及参会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洪群英教授。
IASLC/CSCO/CAALC专场主席白春学教授总结会议亮点:
几年前,我首先向IASLC提议在WCLC会议中设置“China Day”,在各方的帮助与推动下,在2013年悉尼召开的WCLC大会中首次设立“China Day”。“China Day”首次召开时就收获了热烈的反响。基于首届“China Day”的成功,其后的每届WCLC都设置了“China Day”,且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参会者不仅是华裔学者,还有很多外国学者,甚至有国际顶级专家出席。这次是WCLC第4次举办“China Day”, 会议主题是免疫治疗,4个主要报告中,有3个报告来自中国讲者。我注意到,这个议题不仅吸引了呼吸科医生,还有许多胸外科和肿瘤科医生来听课。
在会议中途,由于参会人数远远超出会前的预估,大会组办方临时调整了会场,在茶歇后,由原来的200人会场移步到了另一个500人会场中,会场仍然瞬间满席,我看到后面又站了很多听众。参会人员热情高,这是我们IASLC/CSCO/CAALC专场的一个特点。
目前年轻医生成长很快,本专场就邀请了多位青年讲者,比如徐松涛医生和胡洁教授。我发现听众对胡洁教授的报告非常感兴趣,报告结束后,大家争先恐后地提问,Hirsh教授是IASLC的CEO,他和我一起主持会议,对胡洁教授的报告评价很高。
我对本次IASLC/CSCO/CAALC专场的总体感受是,我国的肺癌研究工作已经跟上国际水平。比如,以往谈起免疫治疗进展,都是国际大型药企的产品内容,中国专场不仅展示了使用国际药企的药物开展的研究,还有国内原创药物的研究数据,比如徐建青教授的报告。徐松涛教授也在会上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下面由他来介绍报告内容。
徐松涛教授:
在晚期肺癌治疗领域,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研究如火如荼。胸外科术后的辅助治疗方面的进展相对缓慢,目前还是停留在化疗阶段,患者也是谈化疗色变,因其副反应大,效果不太理想。我们非常希望把晚期肺癌研究新进展转化到早期肺癌辅助治疗中来,进一步提高术后患者的疗效,我们开展了一些术后靶向治疗的研究。今天在本专场作题为“II-IIIA期(N1~N2)伴EGFR敏感突变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模式——来自ADJUVANT(CTONG1104)研究的数据分析”的报告。该研究发现,在该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应用辅助靶向治疗可以较化疗显著延长DFS,延缓患者术后复发的时间,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获得了业内大牛们的肯定。我们会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希望能把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向前推进。
研究简介
II-IIIA期(N1~N2)伴EGFR敏感突变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模式——来自ADJUVANT(CTONG1104)研究的数据分析
JCSE 01.10: The Main Treatment Failure Pattern for Completely Resected Stage II–IIIA (N1–N2) EGFRMutation Positive Lung Cancer
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仍然是困扰患者和外科医生的一个棘手问题,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研究是该领域当前的热点。ADJUVANT研究是全球首个头对头比较术后辅助化疗和辅助靶向治疗的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达到了主要终点,接受吉非替尼辅助治疗的患者能够延长DFS 10.7个月(28.7个月对18.0个月),肿瘤复发风险下降40%。我们利用ADJUVANT研究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后的复发模式,比较辅助靶向治疗和辅助化疗后的复发模式的不同,为进一步提高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效果提供策略。
ADJUVANT研究共纳入222例经手术完全切除的II-IIIA期(N1-N2)并伴有EGFR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吉非替尼或长春瑞滨加顺铂(VP)辅助治疗。吉非替尼组患者每日一次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持续24个月;化疗组患者接受长春瑞滨加顺铂化疗共4个周期。至2017年3月9日,中位随访时间达到36.5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任何复发或转移均定义为治疗失败,本文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数据截止时,共发生了124次进展事件,其中114例患者复发(VP组56例,吉非替尼组58例),10例患者在疾病复发前死亡,分析数据时排除了这10例。脑、肺和局部淋巴结转移都是这两组患者最常见的复发部位。复发风险曲线显示VP组手术后15个月总体复发风险最高,吉非替尼组手术后30个月总体复发风险最高,比VP组延迟了15个月。对于脑转移,VP组的复发风险最高峰发生在手术后12-18个月,吉非替尼组发生在24-36个月。对于胸部复发(包括肺部和局部淋巴结转移),VP组的复发风险最高峰发生在手术后9-15个月,吉非替尼组没有明显的复发高峰。
ADJUVANT是第一项证实EGFR-TKI辅助治疗比长春瑞滨加顺铂化疗延长了完全切除后II-IIIA期(N1-N2)并伴有EGFR敏感突变的NSCLC的DFS的前瞻性III期研究。吉非替尼辅助治疗将术后复发风险最高的时间和脑转移风险最高的时间推迟了一倍。脑、肺和局部淋巴结转移在ADJUVANT研究的两组患者中都是主要的术后复发模式。吉非替尼辅助治疗降低了复发风险、推迟了复发时间,但在复发的患者中,脑转移的比例似乎更高。
洪群英教授:
很高兴能参加IASLC/CSCO/CAALC专场,我在现场看了很多来自中国本土的研究在此展示,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较往年有很大进步。我相信,在肺癌诊治研究中,中国学者以后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白春学教授:
中国肺癌研究工作已经与国际接轨,自从第一次在WCLC开展“China Day”,这个专场越来越受欢迎,很多外国讲者起初是想听听中国的声音,而现在,他们非常想通过“China Day”了解中国做了哪些研究,有什么值得他们学习的。
“China Day”对于帮助全球的研究者了解中国肺癌发病状况、中国肺癌防治策略及目前国内学者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可增加学术合作的机会,促进我国肺癌领域的原创研究、原创药物跨出国门、走上国际舞台。
所以,我们对国际肺癌研究的影响不仅仅是患者资源多,我们还有了自己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我相信“China Day”会越办越好,作为一个帮助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风采的高质量平台,进一步帮助中国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更好地接轨世界,走向世界,并进一步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