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备受瞩目的“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召开,国内肿瘤学领域的诸多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针对肿瘤治疗指南的更新和推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4月23日,备受瞩目的“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召开,国内肿瘤学领域的诸多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针对肿瘤治疗指南的更新和推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值得指出的是,本次CSCO指南大会迎来了不少丰收,首次发布的“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诊疗指南”尤为引人关注,为临床上诊断和管理CTIT提供了规范化策略。为此,《肿瘤瞭望》特邀采访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深入剖析和点评了该指南。
《肿瘤瞭望》:谈一谈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诊疗指南的发布意义?
马军教授:2022年CSCO指南大会上首次发布的“CTIT诊疗指南”内容可谓非常的广泛和完善,包括了化疗、放疗、靶向治疗、CAR-T细胞免疫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诸多肿瘤治疗手段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该诊疗指南是基于多达30多个学科的通力协作而制定的,堪称全球范围内容最为完善的CTIT指南,其临床应用价值非常巨大,代表了创新和CTIT治疗新时代的带来。但同时也需指出,该指南的成熟度和循证学依据尚需进一步的改善,期待后续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和临床研究数据对其进行更新和补充,从而进一步完善CTIT指南。
《肿瘤瞭望》:哪些肿瘤患者更易发生CTIT?
马军教授:事实上,很多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中均容易导致CTIT的发生。其中,急性白血病是首当其冲的CTIT发病群体,几乎所有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治疗中均会出现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症;其次,淋巴瘤和以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及宫颈癌等为代表的实体肿瘤患者,在较大剂量应用铂类、吉西他滨、靶向药、蒽环类、FOLFOX方案、ADC药物、CAR-T细胞及PD-1/PD-L1抑制剂等治疗的情况下,其发生CTIT的风险非常大。故总体而言,急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宫颈癌等实体瘤患者是发生CTIT的高危群体。
《肿瘤瞭望》:谈一谈CTIT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的不利影响?
马军教授:在临床上,血液科和肿瘤科医生非常关注CTIT,因为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势必将会影响化疗等肿瘤治疗手段的正常推进,导致患者治疗剂量的减低、治疗中断、延迟或放弃治疗,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改善患者的预后,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缩短。事实上,临床上很多的肿瘤治疗方案均是受限于CTIT等安全性的束缚,因而无法切实的改善患者的疗效和长期生存。
《肿瘤瞭望》:首部《CTIT诊疗指南》中给出了哪些临床建议?
马军教授:首先,该《CTIT诊疗指南》对于CTIT的预防及治疗给出了诸多建议。例如指出了CTIT高危人群以及哪些治疗手段出现CTIT风险率更大,并且推荐针对CTIT高风险患者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根据CTIT诊疗指南,目前国内已经获批的CTIT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白介素-11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两种,但值得指出的是,诸如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等药物也在CTIT的治疗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正在进行临床研究中,对CTIT的临床治疗显示出不俗的疗效。其次,该诊疗指南还重点阐述CTIT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提倡预先治疗CTIT等观点。此外,后续我们将推进《CTIT诊疗指南》口袋版发布,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对CTIT诊疗指南进行宣讲和解读,进而提高临床医生对于CTIT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改善肿瘤患者的疗效及生存。
专家简介
马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主席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CSCO抗淋巴瘤联盟前任主席